Web3 项目,得 KOL 者得天下
撰文:刘红林
如果说在传统创业语境里,讲的是「产品为王」或者「渠道为王」,那么放到当下这个节奏飘忽、信息超载的 Web3 世界,越来越多项目方会告诉你一个现实:得 KOL 者得天下。
Web3 项目的成功,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靠技术或者白皮书就能撑起来的局。你做得再「去中心化」,项目的热度、声量、社群的活跃度,最后都还是要靠一些「中心化」的人来推一把。而这些人,往往就是被称为 KOL 的「行业意见领袖」。
别误会,这个「天下」,不一定是拿到所有市场份额的那种天下,而是某一时刻「人人都在谈论你」的那种存在感。而在币圈,尤其是在链上交易发生得飞快、用户注意力极其短暂的环境下,有没有被讨论,有没有人帮你喊单、开直播、写推文、拉用户进群,很可能直接决定你能不能完成第一次融资,能不能破发之后重新拉回,甚至决定你这个项目在熊市有没有活下来的机会。
我们之前就接触过不少项目方,白皮书写得天花乱坠,但上线一周后 TG 群死寂,Twitter 没人转发,DEX 交易量寥寥——你问他做没做 KOL 营销?他说我们不想搞那种「币圈拉盘那一套」,想走技术流,长期主义。问题是,你连「短期存在感」都没打出来,哪来的长期可谈?
今天绝大多数的 Web3 大会,已经不是项目「对接投资人」或者「展示技术方案」的主场了,更像是一个大型的 KOL 派对 饭局轮转。谁能把 KOL 请到场、请得开心、请进推特和群聊里,这才是真本事。有些项目甚至专门为大会飞来飞去,并不是奔着媒体曝光或者面向开发者,而是为了和一批关键 KOL 「面基」,安排饭局、送些小额度、讲讲故事、合个影。
这些 KOL 也早就不是「独行侠」了。你别看有些人在 X 上日更技术解读、TG 群里活跃聊天,实际上背后都有代操团队在运作内容、整理素材、安排发帖时间点。他们有团队跑项目谈合作,有团队写推文,有团队盯私募协议条款,分工明确,高效搞钱。
KOL 本身也形成了分级系统。顶流不接冷门项目,只发有共同投资人背书、行业强共识的内容;中腰部靠蹭热点、翻译英文资料、整理赛道盘点维持存在感;尾部 KOL 则卷成本、卷拼团、卷空投抽奖链接,主打一个「用户量」。项目方也很清楚这套逻辑,分额度也分人设:顶流拿大头,腰部要量多,尾部当做社群病毒式传播的外围装置。
而项目方早就习惯了这种打法。有的项目预算有限,干脆组个 KOL 顾问团,让他们挂名、拿代币、定期发帖;有的项目会把私募额度分级,顶流拿一轮、腰部拿一轮、散户空投一轮,完美复制 IDO 的炒作路径。更聪明的,则是先从中文圈预热,再拿这波热度反打英文圈的传播通道,把「局部成功」包装成「全球爆款」。
如果从传播策略来看,Web3 这套打法跟传统创业圈的「企业公关」体系完全不同。
传统项目搞公关,是为了长线积累认知和信任,发稿、访谈、路演、产业对接,逻辑是「先有产品,后有人设」。而 Web3 的传播更像是一次精心编排的戏剧,节奏更快、风险更大,目标不是「别人知道你是谁」,而是「别人以为你马上要爆」。
绝大多数的 Web3 项目在卖的是叙事,一个项目如果不能在三天内冲上热搜、TG 群暴涨三千人,就已经算是冷启动失败了。Web3 的用户不是「看懂了才投」,而是「怕错过而冲」,而项目方做的,是不断放大这种「错过即损失」的预期。
你可以不喜欢这套玩法,但你没法回避它。
但热度是把双刃剑,KOL 带来的注意力固然能让项目起势,但一旦反噬,也会来得又猛又准。红林律师此前旁观过一个典型案例:一个 Web3 新项目,技术框架平平,唯一的亮点就是请了几位在 Twitter 中文圈很活跃的大号做顾问,甚至自称「华语第一 xx 项目」。
上线之前铺天盖地都是内容营销,什么「技术天团」「最强阵容」,AMA 摆满整个二月,连 Twitter 空间都排上了高峰档。结果上线一周后,产品没动静,GitHub 几乎是空的,代码质量被人质疑。一些喊单的 KOL 眼看苗头不对,迅速删推文、切割关系,社群开始从「项目割人」演变为「顾问跑路」,口碑崩塌,项目直接暴毙。
更现实的是,KOL 自身也越来越难做。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曝光维持流量和收入,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担心踩雷背锅。所以现在不少大号发推前都会加上一句免责声明:「不构成投资建议,本人未参与融资、未持有该项目代币。」
对国内的 Web3 项目方来说,如果真的要走一条借力 KOL 起势、靠叙事打开市场的路子,如下几点或许可以参考。
第一,用好 KOL 来借力 ——你可以不请最贵的,但不能没有 KOL 来助力。哪怕是纯粹「技术党」,也得有人翻译你的白皮书,把你做的东西用更容易传播的方式讲出来。很多项目以为自己不营销,其实只是没掌握网络传播话语权。
第二,提前规划好传播节奏和配套资源。现在的 KOL 内容节奏是高度工业化的,一条推文、一场 AMA、一张 meme 图,背后都是剧本。如果你项目还没上线,就等着别人自发安利,那多半热度也就止于 TG 群两百人和几个「还行」的评价。相反,如果能找对人,提前做一轮预热、打点好节奏,哪怕是小体量项目,也有可能打出「出圈感」。
第三,一定要控制好节奏和预期,不要「拉满开局,空城收尾」。太多项目一上来就想用顶流阵容制造爆款场面,结果三周之后内容断更,产品延期,社群开始抨击,然后舆论反噬。其实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,更务实的方式是「做少量高质量的传播」,每一步都把预期管控在自己能交付的范围之内,千万不要用幻想兑现现实。
第四,尽可能地「分圈运营」。国内项目方有时候习惯一刀切的运营方式,TG 和 X 发一样的内容,中文和英文社群一个节奏,其实效果会打折扣。不同圈层的用户语言不一样、关注点也不一样,中文圈爱看团队背景和资源、英文圈爱看投资人和 tokenomics。你不分圈讲,只会两边都打不透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Web3 虽然是注意力驱动的游戏,但真正能穿越牛熊的项目,从来都不能只靠营销续命。如果没有真实可用的产品、清晰的商业模式、稳定的团队和执行能力,就算被流量碰到天上去,但飞的有多高,摔的就会有多痛。
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
Twitter官方账号:https://x.com/TechFlowPost
Twitter英文账号:https://x.com/BlockFlow_News
1.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
2.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,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
您可能感兴趣
-
特朗普加密帝国背后:监管、道德与金融风险的三重博弈
原文标题:Trump’s newest grift: Building a cryptocurrency empire while destroying its regulators原文作者:Moll
-
链上狙击手末日?一文读懂Virtuals Protocol新发射机制Genesis
原文作者:KarenZ,Foresight News随着 AI 代理热度回落,行业正经历一场公平发射机制的重构。4 月 17 日,Virtuals Protocol 在 Base 上推出新发射机制 G
-
从申请流程到费率,深度对比十大加密支付卡
原创 | Odaily星球日报(@OdailyChina)作者|jk随着全球加密货币基础设施的逐步成熟,用户对于链上资产“现实可用性”的需求也日益增长。然而,如何将链上的资产真正用在现实生活中,一直是
-
每周编辑精选 Weekly Editor's Picks(0412-0418)
「每周编辑精选」是Odaily星球日报的一档“功能性”栏目。星球日报在每周覆盖大量即时资讯的基础上,也会发布许多优质的深度分析内容,但它们也许会藏在信息流和热点新闻中,与你擦肩而过。因此,我们编辑部将
-
今日加密货币市值前100代币涨跌:TAO涨13.2%,FARTCOIN跌12.6%
深潮 TechFlow 消息,4 月 18 日,据 Coinmarketcap 数据,截止发文,今日加密货币市值前 100 代币表现如下,涨幅前五:Bittensor(TAO)现报263.68美元,2
-
Cardano 创始人回应白宫未受邀:不需与特朗普达成交易,专注全球区块链政策推广
深潮 TechFlow 消息,4 月 18 日,据 DL News 报道,Cardano 创始人 Charles Hoskinson 在接受其专访时回应未被白宫加密圆桌会议邀请,表示「不需要与特朗普达
-
从链上到楼上:币圈大佬们的天价豪宅长啥样
原文作者: 1912212.eth,Foresight News任何行业的蛮荒阶段,总有先驱者利用早起的原始阶段搅动风云,一跃而起成为新的亿万富翁。而当他们成为新的权贵,往往其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变得神秘
-
SOL链行情回暖,BNB Chain新项目SkyAI崭露头角
随着Solana链上生态的复苏迹象,BNB Chain需要新的项目激活当前的一潭死水,此时,BNB Chain首个预售超募盘 AI热点MCP概念 Four.meme明牌站台 实用性产品规划成功发射,有
- 成交量排行
- 币种热搜榜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