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必须做自己的公链?
撰文:刘红林、毛捷豪
最近这一年,红林律师和不少做出海、做平台、做区块链技术底层的从业者聊过关于「做不做公链」这件事。发现原本被视作币圈专属的事情,似乎也成了越来越多互联网创业者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。有的团队开始研究底层架构,有的人尝试通过链连接支付网络和用户体系,还有的公司干脆直接下场做自己的链。
作为一名长期参与 Web3.0 商业项目合规服务的律师,我越来越觉得,这不只是技术选择、融资路径,甚至也不完全是 Web3 赛道内部的问题——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在全球化、账户体系、支付架构和产业控制力上的一次系统性挑战和机会。
这篇文章,结合我的观察、理解和业务中接触到的实践,抛砖引玉地抛出一些观点和判断,供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参考和探讨。
国家层面:为什么中国需要一条自己的「数字出海通道」?
过去几十年,中国在高铁、电网、通信基站这些实体工程上都已经做到全球领先,但在数字世界的底层设施上,我们仍处于结构性依赖状态。
账号体系掌握在 Google、Facebook 手里,支付路径靠 Visa、Mastercard 和 PayPal,广告流量买量则还得仰赖 Google Ads、Meta Ads 这些平台。在全球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上,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控制权。
这就导致一个问题:你出海搞社交 App、内容平台、电商商城,但只要海外平台一收政策,你可能连用户都找不到了。身份认证、支付通道、应用分发全是别人的,业务命脉始终系在别人手里。
而公链,提供了一种「底层系统级替代路径」:不依赖银行、信用卡,不需要手机号和 Facebook 账号,链上钱包即账户,稳定币即货币,链上行为即信用。这是一种全球通用、不受主权国家单一控制的数字底盘。
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应用雏形,比如 Telegram TON 的组合,就已经在中亚、非洲、东南亚形成了一个「聊天 账户 支付」的新体系。用户在 Telegram 里就能转账 USDT、完成购买、接入 AI 插件、参与游戏。它不靠 App Store、不走 Visa 系统,也不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。
这样的模型,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套「数字世界里的离岸口岸」。
对中国来说,这个意义不在于「现在我们被制裁了」,而是:一旦世界变得更割裂,或者金融制裁成为常态,我们有没有备用的通路。俄罗斯、伊朗、委内瑞拉都在探索稳定币和公链结算系统,这是他们的应急方案,但对于中国来说,它应该是前置布局。
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要自己下场「发链」,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能力,并且能构建一套「由自己主导」的数字全球化路线。如果有一天,中国团队主导的某条链能在新兴市场成为数字身份入口、支付和资产通道,并与我们本土技术和贸易深度绑定,那它就不只是一个链项目,而是未来数字版「海上丝绸之路」的一部分。
商业层面:出海的中国公司,为什么开始「带链」一起走?
今天再谈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,已经不能只靠一款 App、一套本地化方案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了。
许多中国互联网项目在全球化中遇到三大典型痛点:
一是支付受限,很多国家银行卡渗透率低、本地支付混乱、国际清算体系门槛高,传统手段成本极高;
二是账号失效,你没法用微信、支付宝、手机号来构建用户体系,只能重新搭账户系统;
三是流量压缩,投放渠道和政策越来越苛刻,甚至面临内容限制和货币收紧。
也就是说,App 可以出海,但 App 所依赖的「操作系统」却无法复制出去。而公链,恰恰是一种新的出海操作系统——它提供了全球通用的账户结构、稳定币结算能力和开放式资产激励模型,让你能在「无银行卡、无 ID、无广告平台支持」的国家,也能低成本做生意。
比如 Bitget、OKX 这些平台,已经跑出了「链 钱包 支付」的组合拳,用户在非托管钱包中就能完成充值、打赏、积分兑换,背后接的正是他们自己的链和稳定币。而更轻量级的出海项目,也开始通过链上系统提供会员激励、NFT 打赏、内容存证、积分分发这些「功能模块」,用链做运营的底层支撑。
这类「带链出海」的策略尤其适合金融体系不发达但用户基数庞大的区域,比如拉美、非洲、东南亚。在这些国家你很难拿到完整支付牌照、也很难对接本地清算机构,但你可以直接通过链和钱包完成端到端的闭环服务,且避开了传统合规的高门槛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的系统是「我来做水电煤」,别人可以复用。你从一个 App 公司变成基础设施提供者,产业话语权也随之发生迁移。
从这个角度说,公链对中国出海企业的价值,不是融资工具,而是让你从 App 逻辑跃迁到系统逻辑,有机会主导新一代全球互联网的「通用技术接口」。
用户层面:账户、资产与身份的重构正在发生
从用户视角来看,公链最直接的改变,是它重新定义了什么是「账户」和「资产」。
Web2 的账户系统是「平台附属型」的:你有抖音号、微博号、小红书号,但本质上它们都属于平台,你没有迁移权、也无法独立存在。你在这些平台上积累的关系、内容、甚至收入,一旦账号被封或产品关停,就什么都不剩了。
而 Web3 钱包提供的是一种「用户主权账户」:地址是你的,资产是你的,内容和行为记录也可以变成资产或信用历史。你用钱包登录,不依赖平台数据库,你的 NFT、代币、积分和身份,都可以跨平台使用。平台只是服务提供者,不再是资产的「唯一入口」。
像 Farcaster、Lens Protocol 这样的 Web3 社交应用,已经开始把「链上账户」变成你在社交网络中的 ID。你的一条帖子,可能是链上的数据,可以变成 NFT,可以携带收益权,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。用户不再依附平台,而是成为可以自由移动、带资产走的「数字个体」。
这种趋势和年轻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形成了某种对冲。很多人经历过账号被封、资金被冻结、数据丢失、粉丝清零,自然而然开始关注「我能不能自己保留我的数字资产」。钱包的普及,不只是「币圈工具」的扩散,而是用户开始理解:「一个账户可以是身份入口、资产载体、社交容器、信用凭证」的多重结构。
从这个角度看,链上账户体系未来有可能演化为一种「超级账号」,它整合了身份、资产、关系链、使用记录、激励积分……最终成为每个人在数字世界里的「自我主权节点」。
全球格局:下一轮基础设施竞赛已经打响
过去几年,公链已经从技术实验,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国际竞争。每一条头部公链,都在争夺未来数字世界的「水、电、网」话语权。而这场竞争不再是技术比拼那么简单,而是:谁能成为全球通用的账户系统、支付网络、数据通道和价值协议。
我们可以把目前全球头部公链的战略模式,拆成三类:
第一类:平台绑定型公链(Platform-native Chains)
代表项目:TON(Telegram)、Base(Coinbase)、BNB Chain(Binance)
这些链的共同特点是,有现成的海量流量平台为依托,链是平台用户资产和账户体系的延伸。
TON 依托 Telegram 的通讯网络与社交关系链,正在构建「链上账户 钱包 内容 AI 工具」的一体化平台。TON 本身不是最强技术栈,但它有 Telegram 这个触达全球 7 亿用户的超级入口,并已打通 USDT 转账、小游戏支付、广告返佣、钱包身份验证等真实场景。在「链上生活基础设施」这块,TON 是当前推进速度最快、用户增速最高的项目。
Base 是 Coinbase 推出的 L2 链,本质上是 Coinbase 的链上版本,强调「合规友好、开发者友好」。Base 打通了 Coinbase 钱包、交易所账户、KYC 信息,背后是美国合规资金和技术社区的强力支持。Base 并不追求技术极致,而是成为美国加密企业和机构合规部署智能合约的首选平台。
BNB Chain 则是币安的全球交易网络配套基础设施,它更像一个商业闭环系统,凭借币安流量导入,BNB Chain 得以拥有大量活跃用户和真实交易数据。币安甚至开始「投资带用户上链」——谁能为链带来百万级活跃用户,币安就给生态激励。
这些「平台绑定型」链不是为了炒作,而是要在自己的平台上完成用户体系、支付系统和资产通路的闭环。它们的竞争优势是用户流量本身,竞争逻辑是「用链锁住平台用户资产」。
第二类:开发者原生型公链(Developer-first Chains)
代表项目:Solana、Polygon、Avalanche、Sui、Aptos
这类链从一开始就是为开发者准备的「通用操作系统」,目标是争夺最优秀的应用和开发团队。
Solana 是这类中的典型,主打高性能 低费用,在 DePIN、链游、NFT、链上 AI 等新应用层方向非常活跃。虽然 2022 年曾因 FTX 事件一度失势,但 2023 年之后靠着「非 EVM 生态」和大型项目复兴重新崛起。现在的 Solana 更像是链上创业者最活跃的社区,拥有从移动钱包(Phantom)、手机终端(Saga)到支付工具(Solana Pay)的一整套工具链。
Polygon 是「以太坊扩容第一梯队」,在 Web2 对接方面推进极快,合作对象包括 Nike、星巴克、Adobe、Stripe、迪士尼、印度政府等,主打「开发友好 企业友好 合规友好」三大标签。Polygon 的战略不是抢 C 端,而是抢企业侧的合作通道。
Sui 与 Aptos 则来自原 Meta 团队,主打 Move 语言、模块化架构和金融级别安全性,开发体验和合约逻辑被认为优于 Solidity。它们目前在东南亚和韩国开发圈中反响较好,但生态仍在冷启动中。
Avalanche 以「子网架构」为主打,为每个企业、政府、组织定制自己的链,参与了美洲多地政府稳定币、跨境金融项目,形成一种「链上 SaaS」模式。
这类链的核心目标是——谁能成为下一代 DApp 开发的默认平台,谁就有机会像安卓 /Windows 一样,掌控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逻辑。
第三类:高频金融实用型公链(Payment-driven Chains)
代表项目:Tron、Stellar、Cosmos(部分)
这类链的特点是技术不复杂,但非常务实,不讲概念、专攻结算和支付。
Tron 虽然在西方社区名声一般,但在拉美、非洲、南亚却是真正的「链上支付大动脉」。链上 USDT 流转量长期居高不下,成为很多「不能通过银行账户转账」的用户的主结算路径。
Stellar 原本是做「跨境结算网络」,目标和 SWIFT 类似,但更轻量。其重点在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接,推动「稳定币作为跨国小额清算载体」的项目,合作银行和政府众多。
Cosmos 生态中部分链(比如 Kava、Osmosis)也在走向稳定币、跨链支付场景。
这类链的生态未必活跃,但它们占据了现实世界中「金融基础设施未覆盖区域」的巨大需求空间。在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中,这类链成为数字现金网络的唯一选项。
回到最关键的问题:中国在这场基础设施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?
目前来看,真正被广泛使用、生态成型、在全球拥有开发者和用户的公链中,中国主导的项目非常稀少。大多数链项目在国内定位不清、产品路线含糊、海外合规能力弱、商业化缺失。很多链甚至停留在「白皮书 技术演示 内部测试网」的阶段,离大规模真实使用还远得很。
而与此同时,别人的公链已经在接银行、建支付网络、拉开发者、进 App Store、与主权政府对接项目……这不再是一场「看谁技术新」的比赛,而是看谁能把链变成现实世界的金融底盘、应用通路和身份凭证。
如果我们再不入局,不仅会丧失一次系统级的全球竞争窗口,更会让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继续受限于海外技术平台的「数字殖民体系」中——账户不是我们的,支付不是我们的,身份体系不是我们的,资产流转路径也不是我们的。
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不是「有没有必要做链」的问题,而是「还有没有机会做」的问题。机会窗口已在收缩,全球链上基础设施的秩序正在快速重组。现在不抢,未来就只能继续用别人的路,走自己的路子。
写在最后:从使用者到建设者,中国互联网需要自己的底层网络
对中国互联网而言,公链不是一个新概念,也不是某一批创业者的专属项目,而是一场全局性的产业升级契机。它不是 Web3 内部的事,而是决定中国数字经济下一步能否独立成长的关键变量。
做不做链,已经不是 Web3 创业者要回答的问题了,而是中国互联网整体要面对的现实。
我们当然可以继续用别人搭好的链,继续适配别人的清算系统、登录协议和账户规则,就像过去二十年我们习惯用 Android、用 Visa、用 AWS 那样。但问题是,当全球数字秩序开始重构,我们还要不要参与新一代系统级规则的制定?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不仅服务于国内用户,更能在全球产业协作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设施平台?
今天,做公链的人并不多。但趋势已经很清楚:不管是通信平台、金融机构、电商支付、内容平台,全球头部玩家都已经在用「链 账户 资产」的方式重塑自己的底层结构。而我们,正站在能否参与这一轮基础设施重建的临界点上。
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
Twitter官方账号:https://x.com/TechFlowPost
Twitter英文账号:https://x.com/BlockFlow_News
1.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
2.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,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
您可能感兴趣
-
ZKsync被盗500万美元代币跳水,昔日L2明星如今一地鸡毛
4 月 15 日,「以太坊四大 layer2」之一的 ZKsync 链上 ZK 代币价格突然跳水。截至撰稿,ZK 代币价格暂报 0.0444 美元,24 小时内跌幅超过 14%,迅速引发社区关注。受事
-
当撸毛党都开始嫌弃 VC 项目:如何破局
作者:Haotian这两天二级市场一些新币集体回落,似乎反映了市场对当前周期「先叙事、再融资、后 TGE」这种 VC 工业化造币路径的一次揭竿而起?值得思考的是,为何散户宁可在链上参与高风险的 PVP
-
波场 TRON 生态再进化:USDD 上线 sTRX Vault,打造 DeFi 高效收益通道
4月15日,USDD宣布正式上线sTRX Vault铸币功能,为用户开启高效的DeFi收益新通道。即日起,用户可通过JustLend DAO质押TRX获取收益代币sTRX,并将其存入USDD Vaul
-
行业在进化,VC 在洗牌,怎样留得下?
原文标题:Crypto is Growing Up, VCs are Getting Left Behind 原文作者:Sam Lehman,Symbolic Capital 投资人 原文编译:Azu
-
Mantra 联合创始人揭秘:50 亿美元 OM 代币崩盘,真成“Luna 2.0”?
嘉宾:JP Mullin,Mantra 联合创始人 原文编译:zhouzhou,BlockBeats编者按:播客讨论了 Mantra 联合创始人 JP Mullin 对 OM 代币崩盘的解释。他表达了
-
隐私计算编年史:重构信任的密码学征途
当人工智能越过图灵门槛,区块链重构信任结构,数据本身正悄然取代能源,成为新一轮文明跃迁的核心资源。然而,在这场浩大的科技进程中,我们才刚刚意识到一个古老的问题正在卷土重来:人类是否还能拥有真正的隐私?
-
Matrixport市场观察:BTC价格回升,宏观预期与避险需求驱动行情转暖
上周,由于关税释放积极信息缓解了部分市场焦虑,BTC 价格震荡上涨,市场情绪从恐慌转向谨慎乐观。4 月 8 日,BTC 价格开于 $ 79, 163.24 ,于 9 日触低至 $ 74, 620 后开
-
Matrixport 市场观察:BTC 价格回升,宏观预期与避险需求驱动行情转暖
上周,由于关税释放积极信息缓解了部分市场焦虑,BTC 价格震荡上涨,市场情绪从恐慌转向谨慎乐观。 4 月 8 日,BTC 价格开于 $79,163.24,于 9 日触低至 $74,620 后开启上升通
- 成交量排行
- 币种热搜榜
